【在深夜,人们沉迷于短视频、直播和社交软件的同时,又陷入对第二天疲惫状态的焦虑之中。熬夜导致的睡眠不足不仅影响人们的情绪,还会对大脑认知功能造成伤害,变成某种意义上的“没头脑”和“不高兴”。
睡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,是休息、修复和梦境交汇的场域。人们为何主动选择熬夜?他们究竟在逃避什么,又在追求什么?
】
我们的生物钟被瓦解了
人类的生物节律自进化以来便受到昼夜交替的自然调控,褪黑素的分泌遵循阳光变化,引导人们进入睡眠。然而,现代社会的24/7运作模式打破了这一自然节奏,使夜晚不再是休息的专属时间。
24/7式时间观,指一天24小时,一周7天的一种人为制造的时间观。和以往的自然时间相比,这种时间观将白天和黑夜的区隔打破,使人们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,不得不无休止工作;打破传统二元结构,使睡眠等基本生理需求被改造;造成公共空间和私人时间的混淆(没有真正的“关机”),不存在明显的时间间隙。
24小时亮灯的不仅是全家便利店,还有深夜直播间的主播喊着“家人们点点关注”,外卖APP弹出“夜间专享折扣”,我们不知不觉接受了永不打烊的生活设定,现代人似乎被植入了“24/7待机模式”。
社交媒体进一步加剧了生物节律的混乱。短视频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利用算法精准投放内容,使用户在深夜不断刷屏,错过了最佳入睡时机。电子屏幕的蓝光抑制着褪黑素的生成,使大脑误以为仍处于白昼,导致入睡困难,夜间醒来频繁。
有趣的是,人们总在工作面前竖起“睡眠保护区”的牌子,转头却给娱乐递了张不限时的夜场门票。
B
“不睡觉的努力”有效吗
对于现代人来说,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和社交媒体的双重驱动下,熬夜已经成了常态。而这类行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我摧残,更是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。
根据《心理科学趋势》上的研究,长期的睡眠剥夺会削弱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抑制功能,使得情绪的波动更加频繁。前额叶皮质负责我们情绪和冲动的调节,当它的功能受损后,个体更容易失控,表现出愤怒、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。
马修·沃克在《我们为什么睡觉》一书中指出,睡眠不足会使得大脑的杏仁核活动增加60%,杏仁核是控制恐惧和情绪反应的核心区域。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直接导致了焦虑水平的飙升,而这一点在熬夜后尤为明显。
它就像情绪的油门,让我们产生不假思索、不适当的情绪反应,并且不能把事情放到更广阔或更深思熟虑的背景下去分析。
很多职场人可能会感同身受。每当熬夜过后,第二天的情绪稳定和工作效率都会明显下降,导致判断力和情商能力容易出现问题。睡眠不足的员工更可能责怪其他人在工作场所犯的错误,甚至试图夺走他人的功劳。
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表明,大脑负责认知功能的区域对睡眠不足的情况非常敏感。睡眠不足的人,时常会经历“微睡眠的侵入”,微睡眠就是那种极其短暂、不自主的睡眠状态——明明没睡着,却一阵恍惚;手撑着太阳穴,上下眼皮打架,控制不住地“小鸡啄米”,在此期间他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能力会长达5~30秒。
长期的焦虑和压力,逐渐成为了“熬夜文化”的副产品。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睡眠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,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这种“奋斗”背后隐藏的长期健康风险。
C
不做工具人,从好好睡觉开始
《我们为什么睡觉》中提供了12条健康睡眠建议,下面为大家选取8条,这些建议简单而实用,能帮助我们提升睡眠质量,改善身心健康。
1. 坚持固定的睡眠时间
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,在同一时间醒来。人类是习惯性生物,睡眠模式的变化会使生物钟紊乱。周末补觉并不能弥补工作日的睡眠不足,还会让周一早晨更难醒来。为睡觉设置闹钟,和起床闹钟同样重要。
2. 锻炼有益,但要适时
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,但要在睡前2~3小时结束锻炼,否则会影响入睡。
3. 深夜避免大量饮食和饮水
大量进食会引起消化不良,影响入睡;而饮水过多会导致夜间频繁起床。
4. 限制午睡时间
下午3点后避免午睡,以免影响夜间入睡。如果需要,可将午睡时间限制在20~30分钟内。
5. 放松的睡前仪式
睡前安排放松活动,如阅读或听轻音乐,避免白天压力过大的日程安排。
6. 睡前洗个热水澡
洗澡后体温下降会促进困倦,并帮助缓解紧张情绪。
7. 优化卧室环境
保持卧室黑暗、安静和凉爽,避免电子设备干扰。移除分心物(闹钟、手表),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。
8. 避免长时间躺在床上清醒
如果20分钟内仍然无法入睡,起身进行轻松活动,避免对入睡的焦虑。
心理治疗师 朱智高